十易春秋。地处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发生了巨大变化,从一个封闭落后的海岛变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,并迅速从封闭走向开放,从贫困走向富裕。
回首激动人心的10年,海南人难以忘怀的是党和国家对海南的关心、支持、爱护。
“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经济特区,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。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,那里还有许多资源,有铁矿、石油,还有橡胶和热带经济作物。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,是很了不起的。”
1987年6月12日,邓小平在中南海会见外宾时,第一次提到创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设想。对此,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已思考多年。
海南岛虽然地理位置重要、资源丰富,但历代封建王朝仅仅把这“瘴疠之岛”作为贬谪逆臣的流放地。清朝末年,有人出于国防的需要,曾向清政府提出设立海南省的建议,未被采纳。半个世纪前,孙中山先生欲将琼州改省,开发琼崖,终因内忧外患,壮志未酬。
新中国建立后,党中央国务院把开发海南岛列入了议事日程。五十年代,百万农垦大军屯垦海南,披荆斩棘,种植橡胶。七十年代,大批知识青年来到这里,掀起开发海南热潮。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、刘少奇、董必武、叶剑英等都曾到海南视察。
1961年2月,时任党中央总书记、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来到海南岛,视察了著名的兴隆华侨农场,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由于种种原因,海南岛的开发和发展步伐不快。直到1987年,全岛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如内陆省份一个中等县。全岛的19个市县全部吃国家财政补贴,600多万人口中有六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开发海南岛问题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。从1980年6月起,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集会议讨论,决定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,扩大海南的自主权。
1983年12月1日,邓小平会见美国大西洋富田(阿科)公司董事长罗伯特·安德森时,得知这家公司在海南岛附近海面发现了大油气田,惊喜不已。22年前考察海南留下的印象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,总设计师的战略目光再次投向海南岛。
1984年2月24日,邓小平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座谈,提出:“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”,“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,那就是很大的胜利”。
1984年5月,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,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经济政策。
1984年10月,海南岛由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公署变为行政区人民政府。
1986年8月,国务院决定赋予海南行政区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,实行计划单列。
1987年6月12日,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,第一次向世界宣布:“我们现在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,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。”
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,1988年3月25日,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:“根据海南岛独特的历史、地理和资源条件,国务院建议设立海南省,把海南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,实行比现有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政策。”
4月13日,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设立海南省,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;并且授权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,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,遵循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的原则制定法规,在海南经济特区实施。
1989年4月28日,海南省委、省政府决定引进外商成片开发洋浦30平方公里,曾一度引起“洋浦风波”,邓小平肯定了洋浦开发建设的方式,向世界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。
1990年5月16日,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洋浦。他指出,洋浦这个地方港口条件好,有发展前途,应该很好地开发。
1992年8月18日,海南省政府与熊谷组(香港)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《洋浦经济开发区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》签字仪式。
1993年9月9日,洋浦经济开发区封关运作,昔日荒凉沉寂的洋浦变成沸腾的工地。从1993年6月至今,开发商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多亿元人民币。洋浦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,吸引来一批国外大企业、大财团。已经兴建和正在谈的项目30多个,总投资155.8亿元的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项目,开工前期的准备正紧张进行;投资12.8亿美元兴建的全国最大规模木浆厂已获国家批准兴建;由澳门远东集团公司等投资3000万美元的精米加工厂仅用7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,还有高速线材厂、橡木地板厂、浮法玻璃厂等项目已动工或即将兴建。美、日、韩等正在此洽谈投资石化、钢铁等20多个工业项目,总投资约70亿美元。
“海南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。……既然把门打开了,就不能再关门,要继续搞好改革开放。”
与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厦门经济特区相比,海南岛是它们面积之和的几十倍;不但有城市,还有占特区总人口80%的乡村;经济落后,老少边穷;基础差,起步晚,政策优势不明显。在这种情况下,海南岛经济特区要实现超常规发展,难度更大,风险更大。只有在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,敢于大胆地试,大胆地闯。
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,对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开发进程十分关注。江泽民总书记在近10年中三次来海南岛,多次参加海南省干部群众的座谈、讨论,听取汇报,指导工作,解决难题。1989年11月3日,江泽民总书记听取海南省领导同志的汇报后,坚决地说:“海南必须继续改革开放,洋浦也要继续开发,这是大事。”
海南从建省办经济特区一开始,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,也积极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。新建立的海南省政府机构由过去行政区67个部、局、委,精简为27个厅。但是这项改革试验遇到不少阻力。1990年5月,来海南视察的江泽民同志对海南省负责同志说:“你们从建省一开始就注意实行‘小政府大社会’,严格控制行政机构的膨胀。我很希望这个改革的成果能够保持。”
10年来,海南省“小政府大社会”的新型政治体制,经过不断深化改革,逐步做到精干、高效、廉洁,政企分开,成为海南经济特区体制的一大优势。
1993年4月,江泽民总书记第三次来海南,深入工厂、农村、开发区、机关、学校等调查研究。他清醒地看到“开发热”中出现的宏观失控,产业结构不合理,市场竞争不公平等现象,深刻地分析了海南岛改革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,要求海南省的党政干部尽快抓住当前有利时机,调整产业结构,发挥海南岛独特的资源优势;改革开放的起点更高一点,步子更大一点,把经济特区办得更活、更实、更富生机、更有成效。
遵照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,海南省下大决心调整产业结构,把投资引向发展高效热带农业、新兴工业和海岛旅游产业上来,有效地防止了房地产热降温后出现大滑坡,保证了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。
1996年春天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,江泽民总书记来到海南代表团参加讨论。他得知海南“八五”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,已初步形成了热带农业、资源工业、海岛旅游“三足鼎立”的经济发展新格局。对此,他给予高度赞扬。他说,海南是建立较晚的经济特区,但发展比较快,对海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,党中央和国务院是满意的和充分肯定的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和主要任务,就是要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努力增创新优势,更上一层楼,为全国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发挥示范、辐射和带动作用。
李鹏同志担任总理期间曾四次到海南,帮助具体落实如何“增创新优势,更上一层楼”的问题,他每次都不忘到老少边穷的农村访贫问苦,寻求脱贫致富的突破口。在党中央、国务院领导的关心下,海南省充分发挥特区优势,通过政策、项目倾斜,产业带动等,千方百计外引内联,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,大大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。1997年,全省农村人均收入达2382元,比10年前的502元增长3.7倍;农村贫困人口从1987年的202万人下降到29万人,脱贫率达86%,全省已有63万少数民族农民搬进了新瓦房。
新任国务院总理朱(钅容)基前几年曾两赴洋浦开发区调查研究,针对有关问题,他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,为海南发展解决困难。1993年,中央、国务院提出金融、财税、投资、外贸等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。这一方案对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会产生多大影响?经济特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?朱基为此来到海南省认真征求意见。他语重心长地对海南省的负责人说:中央的这一改革,符合国际惯例,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,有利于扩大开放。
这些年,李瑞环、胡锦涛、乔石、刘华清等中央领导也都到过海南,对海南经济特区如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,如何调整产业结构,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如何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等,提出许多重要意见。
“碧海连天远,琼崖尽是。”
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书的题词,镌刻在天涯海角的巨大岩石上。来自中南海的嘱托和期望,则铭记在海南人民心中。
10年间,海南努力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:率先实行“小政府大社会”,率先放开价格,率先改企业审批制为企业直接登记制,率先推行申报税收制度,率先实施机动车燃油附加费征收制度……
打开封闭之窗,海南抓住机遇登上时代的快车。据统计,海南建省10年间,实际利用外资达75.8亿美元,利用内资500多亿元人民币,年均引入资金110多亿元人民币,是建省前8年年均引入资金的70多倍。与建省前相比,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.2倍,年均递增12.6%,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2.3个百分点;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.2倍,年均递增率10.7%;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.7倍,年均递增26.7%;全省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了50多倍,总体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。
短短10年,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,依靠全国的支持,依靠海南人民的不懈努力,海南岛发生了历史性巨变,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增添了辉煌的篇章。
(新华社海口4月12日电)